作为一个开发IM的后端程序员,我越来越开始讨厌IM这个东西。他无处不在,他太可怕了,我发现我对IM文字信息的阈值越来越高,我失去了对IM的所有尊重。

「微信」,「WhatsApp」,「QQ」甚至「微博私信」,这些产品都可以被叫成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类产品。从最初的MSN,聊天室到21世纪初QQ的大火,即时通讯类产品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不再守着一毛钱一条的短信,大家开始网吧挂QQ;开始购买5元30M的流量;开始守着每天晚上电脑QQ弹出的滴滴滴滴。人们开始使用电脑打字聊天,开始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网友」交流。但是,谁曾想到,步入2010年后,即时通讯类产品得到了下一次发展。

井喷的功能发展

2009年有一个品牌大家都能记得住,沃3G和电信天翼~社会进入3G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费用的降低+带宽提升+智能手机也把IM带入新的高度!有两个耀眼的产品出现了,那就是微信还有米聊,他们主打语音消息和移动IM!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个爆炸的功能出现了,「摇一摇」,微信摇一摇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随机配对的新鲜感。人们发现大家不再需要打电话,只需要简单的语音输入便可以随时和心爱的人讲话,大家开始抛弃短信,开始7*24小时在线即时通讯APP,依赖手机,醒来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发了信息。人们开始适应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类产品找到亲爱的人,想念的人。

但是,人们依然会觉得和另外的人有一些距离感,因为即使是即时通讯,一句一句的打字和会回复期的空白会让人感到缺乏反馈甚至不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消息的反应。这时,聪明的产品经理们站出来了,他们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功能来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对方正在偷人。。。」,不好意思,「对方正在输入」就是一个增加互动感的功能,它能让在另一边空虚等待的一方知道我在努力的打字回复他,这增加了人们的期待。有些通讯产品也加入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功能,那就是「最后上线时间』,这个功能让人知道最后一次他打开APP的时间是什么,如果说我三小时前给他发了一条消息然而他最后在线时间是十分钟前,那么问题可能很严重–他有没有在和别人热聊而忽略了我。如果说这些功能都是小打小闹,那么杀手锏功能可能就是「已读回执」:“对方已读”,“蓝色的对钩”就像一把利刃,清晰地反映了交流的状态,发消息的一方能够清晰地看到另一方对于本条消息的阅读状态— “我看到了信息但是不回你” 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令我想起来很多年前,我依稀还记得我和喜欢的人刚从短信交流转移到WhatsApp交流,那时WhatsAPP就推出了已读的功能,所以看到对方已读的激动,和对方已读不回时的失落都是非常记忆犹新。

言归正传,这些小功能的发展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新的social norm开始形成,人们选择在社交软件中设置中关闭这些功能来保护自己使用手机的最后一点隐私;关闭这些功能也会对亲爱的人造成伤害,一部分人认为–「为什么亲爱的人不愿意开放已读功能给自己」,这样不仅给对方施加了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双方对交流本质的看法。有些人为了缓解这种状态,发现了一个技巧,他们开始在收到消息时去通知栏读取发来的信息而不点进去看,因为聪明的智能手机推送机制让WhatsApp等及时通讯APP没有办法拿到人们是否看到了通知的权限,也就是说我看到了消息,对方那边看不到我已读,这样给不好意思关闭这个功能的人一些体面。当然也有一直选择不去做这些功能的APP,比如微信,从来没有开发已读功能。

题外话,想想看自己,你自己愿意为了社交IM放弃多少隐私呢?

表情包,音视频通话,各种辅助类的功能让人们交流表达开始变得丰富。但是IM的发展总归有个瓶颈,一个手机屏幕上面玩出来的花也就这么多了,当单人社交的功能做到不能再扩展的时候,另一个维度方向上的发展开始壮大,多人社交。

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交

群聊的出现和群组的管理功能丰富了大家的交流状态,「寝室群」,「开黑群」,「作业群」,人们开始在群组中交流自己的生活,便利得和多人沟通。人们发现单纯的一一单聊开始减少。一系列群聊开始占据人们的聊天列表,同时除了微信,所有的APP都会有聊天功能,微博私信,B站私信,兴趣群组等等等一系列交流类产品的出现开始占据人们的社交精力,疯狂的刷屏的喷涌的消息让人们开始有些麻木,大家开始把群组静音,开始希望自己IM列表能更干净一点。

我搜了下自己的微信,大概上百个群组,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不退出,很多老群都没有再发东西了。。。。。

即时通讯走进工作

疫情的出现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人们在家里也是需要工作的。工作协作类即时通讯类产品横空出世。「钉钉」,「飞书」,即时通讯开始进入人们的工作世界。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发现IM的强大和惊艳!!拿我自己举例,↓

Example image
Example image

公司中所有的服务你都可以在直接找到并且都可以一键创建对应的聊天, 并且可以单独消息进行回复和表情反馈,回复功能和 @功能的出现会提高提醒的优先级,能够直接进行弹窗提醒你,大家开始发现工作竟然能如此高效。所有的工作马上可以拉一个群组进行视频通话和聊天讨论,不再需要用Email,所有的信息的传递竟然是如此得高效和及时。所有人的已读回执强制可见,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Example image

机器人和自动化帮助你完成各种审批,检测,监控,提醒和通知功能,开发者可以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开发机器人进行工作沟通和安排,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手动发消息的地方。 ↑

Example image

BUZZ功能。可以说是工作至上的杀手锏,当有极其重要通知时,你可以选择BUZZ接收人,被BUZZ的人会收到平台机器人给你注册的手机拨打的电话,提醒你有紧急消息需要阅读,如果你是程序员你的服务器出了问题的话你可能会收到凌晨打给你的电话报警。 ↑

“所有的一切一切让一个庞大的公司运转的如此得高效,信息的流通在即时通讯类产品的加持下得到空前的加强。” — 这是我曾经对这款产品的评价

为什么我开始讨厌IM

但是我没想到,我对IM的开始改观,我开始觉得这种工作方式的存在让IM这个东西成为梦魇。

无尽的群聊疯狂发送消息的机器人充斥在我的工作中工作中,我的聊天未读计数一直在1000以上,我不得不规律的清除未读消息。我的聊天列表可以向下无限滑动两分钟到不了底端,疯狂的各种通知和提示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工作心情。我不得不学会所有人都渐渐学会的伎俩:过滤消息—即不@就不回复,已读+表情既是回复。我开始对各种消息免疫,所有的群聊也是一带而过,因为我知道如果有需要我注意的东西发送者第二次会@我来保证我确实记下来。所有的事情大家都会多次重复确认来保证在信息的汪洋中,接受者不会错过自己的消息。 相比于邮件类沟通,IM类沟通的门槛过于低了,信息密度也太低了,反而会形成多次沟通的局面。

IM,即时通讯,当即时通讯的消息不再能够即时得提起你的注意的时候,是不是就浪费了它本来的功能?

工作中我不再对任何IM群组信息敏感,因为工作太忙,单聊也是看到了有可能就错过去了,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开始对IM麻木。那么问题出现了,他开始影响到我对我日常IM的态度。在日常中,我开始错过微信群组消息,我对各种各样的消息不再敏感,单聊消息有时候也会错过,我对那个曾经激动不已的微信红点竟然是如此得无感。几天前,我的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多很多消息都好像没放在脑子里面?我感觉自己好像在看,在听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文字和消息没有对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有人@我我才会注意看上下文发生了什么。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是我又好像很难改正。我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如此得不放在心上!我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开始向同事抱怨,结果竟然大吃一惊,我的很多同事或多或少也有这些困扰,尤其是天天用IM工作的同事,他们也会漏掉IM消息,对很多红点不在敏感。。。。这时我才发现,IM毁了我对IM的尊重。

2022年6月7日凌晨,来自一名做IM功能的程序员

后记: 真心希望IM能够回归最初的本质,交流简单,及时的信息,同步及时的想法,位置,需求。 更严肃的沟通我们是否更应该回归的面对面的交谈?视频通话?信件等等。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即时通讯软件带给人们的社交压力?降低信息密度带来的负面效果?